Post-stroke epilepsy之指引+近期paper+整理
先附上台灣治療指引裏頭對於中風後癲癇的介紹。
=====================================================
腦中風是老人癲癇最常見的原因,若於中風發生後兩星期內發作為早發型發作(early-onset seizure),一般較不易發生反覆性的癲癇發作;若中風發生兩星期後才發生的癲癇發作稱為
遲發性發作(late-onset seizure), 則有超過半數的患者會發生復發性癲癇。
對於遲發性癲癇發作的患者建議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而早發性癲癇發作的患者則並不一定要持續性的給予抗癲癇藥物。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Apixaban、Rivaroxaban、Endoxaban 及Dabigatran)都有可能與誘導肝臟酵素抗癲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合併使用可能會減少上述藥物之濃度
文獻上對於中風後癲癇的藥物治療並沒有指出哪一種抗癲癇藥物有較佳的療效,雖然大多數的中風後癲癇均可用單一種藥物得到有效的治療 ; Lamotrigine 和 Levetiracetam 相較於Carbamazepine 針對遲發性中風後癲癇患者治療效果相當但有較低的副作用。
目前並無足夠的證據支持常規性使用抗癲癇藥物能預防中風後 癲 癇 發 作 的 發 生 。 在 2010 年 及 2014 年 , Cochrane collaboration 二度針對所有抗癲癇藥物使用於中風後癲癇預
防的藥物試驗進行證據分析,所有的藥物證據力都未達統計上意義。
=====================================================
以下整理看過的paper對於後續其他關於post stroke seizure的疑問。
------------------------------------------------------------------------------------
Post‑stroke seizures are clinically underestimated
J Neurol (2017)
> Prospective study !!
> 過去的研究裡面對於post stroke seizure的發生率從2~67%都有,主要原因應該是來自於不同的選擇條件。比方說,有沒有用EEG screening作為篩選依據,還是需要有臨床症狀。在一篇研究裡指出,這群被用EEG screening出有seizure的病人,有92%是沒有臨床症狀的。(這樣根本漏掉一堆阿..喂!)
> inclusion: an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 exclusion: 出血、水腦、創傷...
> 每個病人住進來,除了一般處理和survey之外,3天內一定要做到EEG,然後連續做7天,出院當天做,一年後再做一次。感覺要做更誇張一點就是24小時EEG,但是...不實際...
> 要做一張總表。
> 接著是它的賣點:(我都做了這麼多EEG...) 不同種類的EEG findings的分布。
------------------------------------------------------------------------------------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seizures and epilepsy
European Stroke Journal (2017)
> Incidence of acute symptomatic seizures is higher in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10–16%)
than in ischaemic stroke (2–4%)
> Acute symptomatic seizures and unprovoked seizur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unfavour-
able functional outcome and increased mortality
> 因為沒有夠強的randomised control trials,目前的證據等級都不足。以當前的observational study看來,並不建議用AED預防,但一旦發生一次之後,續發的機會就非常高,建議使用AED控制。
------------------------------------------------------------------------------------
Development of epilepsy after ischaemic stroke
Lancet Neurol 2016
這是一篇統整性很好的文章,對於之後做相關cohort or prospective study,這篇是很好的基本study。
- 從過去的研究看來約有3~30%的stroke病人會有seizure。
- 不過有一個問題是,國外對於early onset seizure的定義是於stroke後一個星期內發生,跟我國seizure guideline所訂的2個星期內比較不一樣。不過大部分的研究都有提到一點,大多數的PSE都會在stroke後一年內發生。
- 過去研究,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cortical involvement,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會增加PSE機率。而年紀似乎不會有影響。(<55 y/o, >70 y/o)
-
------------------------------------------------------------------------------------
=====================================================
腦中風是老人癲癇最常見的原因,若於中風發生後兩星期內發作為早發型發作(early-onset seizure),一般較不易發生反覆性的癲癇發作;若中風發生兩星期後才發生的癲癇發作稱為
遲發性發作(late-onset seizure), 則有超過半數的患者會發生復發性癲癇。
對於遲發性癲癇發作的患者建議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而早發性癲癇發作的患者則並不一定要持續性的給予抗癲癇藥物。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Apixaban、Rivaroxaban、Endoxaban 及Dabigatran)都有可能與誘導肝臟酵素抗癲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合併使用可能會減少上述藥物之濃度
文獻上對於中風後癲癇的藥物治療並沒有指出哪一種抗癲癇藥物有較佳的療效,雖然大多數的中風後癲癇均可用單一種藥物得到有效的治療 ; Lamotrigine 和 Levetiracetam 相較於Carbamazepine 針對遲發性中風後癲癇患者治療效果相當但有較低的副作用。
目前並無足夠的證據支持常規性使用抗癲癇藥物能預防中風後 癲 癇 發 作 的 發 生 。 在 2010 年 及 2014 年 , Cochrane collaboration 二度針對所有抗癲癇藥物使用於中風後癲癇預
防的藥物試驗進行證據分析,所有的藥物證據力都未達統計上意義。
=====================================================
以下整理看過的paper對於後續其他關於post stroke seizure的疑問。
------------------------------------------------------------------------------------
Post‑stroke seizures are clinically underestimated
J Neurol (2017)
> Prospective study !!
> 過去的研究裡面對於post stroke seizure的發生率從2~67%都有,主要原因應該是來自於不同的選擇條件。比方說,有沒有用EEG screening作為篩選依據,還是需要有臨床症狀。在一篇研究裡指出,這群被用EEG screening出有seizure的病人,有92%是沒有臨床症狀的。(這樣根本漏掉一堆阿..喂!)
> inclusion: an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 exclusion: 出血、水腦、創傷...
> 每個病人住進來,除了一般處理和survey之外,3天內一定要做到EEG,然後連續做7天,出院當天做,一年後再做一次。感覺要做更誇張一點就是24小時EEG,但是...不實際...
> 要做一張總表。
> 接著是它的賣點:(我都做了這麼多EEG...) 不同種類的EEG findings的分布。
------------------------------------------------------------------------------------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seizures and epilepsy
European Stroke Journal (2017)
> Incidence of acute symptomatic seizures is higher in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10–16%)
than in ischaemic stroke (2–4%)
> Acute symptomatic seizures and unprovoked seizur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unfavour-
able functional outcome and increased mortality
> 因為沒有夠強的randomised control trials,目前的證據等級都不足。以當前的observational study看來,並不建議用AED預防,但一旦發生一次之後,續發的機會就非常高,建議使用AED控制。
------------------------------------------------------------------------------------
Development of epilepsy after ischaemic stroke
Lancet Neurol 2016
這是一篇統整性很好的文章,對於之後做相關cohort or prospective study,這篇是很好的基本study。
- 從過去的研究看來約有3~30%的stroke病人會有seizure。
- 不過有一個問題是,國外對於early onset seizure的定義是於stroke後一個星期內發生,跟我國seizure guideline所訂的2個星期內比較不一樣。不過大部分的研究都有提到一點,大多數的PSE都會在stroke後一年內發生。
- 過去研究,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cortical involvement,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會增加PSE機率。而年紀似乎不會有影響。(<55 y/o, >70 y/o)
-
------------------------------------------------------------------------------------
留言
張貼留言